机构中心/ CENTER
热门关注/ FOCUS
- 沐川发布:飞天入水 神秘鸟类首现沐川
- 科技日报:高校院所产业对接交流活动在四川成都举行
- 川观新闻:破解科技成果“养在深闺无人识” ,这场活动给了启示
- 中国日报国际版:中国—新西兰猕猴桃联合实验室揭牌十周年取得丰硕成果
- 十年来,这个实验室突破多项猕猴桃育种关键技术
- 这个实验室,十年成绩单
- 建成世界最大的红肉猕猴桃种质资源圃!这个实验室展示10年“成绩单”
- 让创新的味道在丝路愈久“猕”香 中国—新西兰猕猴桃联合实验室揭牌十周年工作座谈会召开
- 建成世界最大的红肉猕猴桃种质资源圃!这个实验室展示10年“成绩单”
- 四川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会员“新质生产力”能力提升研讨暨培训班在广安举行
- 甘孜州科技局组织召开省院省校科技创新合作座谈会
- “植物界大熊猫”峨眉槽舌兰进入盛花期
- 外国友人游苍溪 点赞苍溪红心猕猴桃
- 巴专家希望加强与中国猕猴桃合作
- 猕猴桃新质生产力发展国际交流会在广元苍溪县举行
- 李强总理访问新澳,参观的这些企业与成都科学城息息相关……
- 沐川县举办2024年“六五环境日”主题活动暨第二期法治茶馆大讲堂
-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⑥丨增强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与引领
随机推荐/ RANDOM
- 沐川发布:飞天入水 神秘鸟类首现沐川
- 科技日报:高校院所产业对接交流活动在四川成都举行
- 川观新闻:破解科技成果“养在深闺无人识” ,这场活动给了启示
- 中国日报国际版:中国—新西兰猕猴桃联合实验室揭牌十周年取得丰硕成果
- 十年来,这个实验室突破多项猕猴桃育种关键技术
- 这个实验室,十年成绩单
- 建成世界最大的红肉猕猴桃种质资源圃!这个实验室展示10年“成绩单”
- 让创新的味道在丝路愈久“猕”香 中国—新西兰猕猴桃联合实验室揭牌十周年工作座谈会召开
- 建成世界最大的红肉猕猴桃种质资源圃!这个实验室展示10年“成绩单”
- 四川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会员“新质生产力”能力提升研讨暨培训班在广安举行
- 甘孜州科技局组织召开省院省校科技创新合作座谈会
- “植物界大熊猫”峨眉槽舌兰进入盛花期
- 外国友人游苍溪 点赞苍溪红心猕猴桃
- 巴专家希望加强与中国猕猴桃合作
- 猕猴桃新质生产力发展国际交流会在广元苍溪县举行
- 李强总理访问新澳,参观的这些企业与成都科学城息息相关……
- 沐川县举办2024年“六五环境日”主题活动暨第二期法治茶馆大讲堂
-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⑥丨增强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与引领
- 省院省校创新合作四川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助力科学技术前沿讲座暨兴隆湖科学大讲第六期开讲
- 打造野生动植物的“乐活”天堂 ——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 省资源院在全省科研机构创新能力评价中喜获自然科学分学科排名第一
- 这场猕猴桃国际研讨会,吸引了许多中外专家……
“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首次现身成都龙泉湖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3-06-13 浏览: 0次
2023年6月8日,市保护地和野保中心在龙泉湖省级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具体位置是一农用灌溉池塘,初步判断为四川特有种——四川桃花水母。
这一物种有水环境的“晴雨表”之称,通常生活在是水质比较好,无污染、生态环境良好的湿地或水域,它的现身不仅表明我市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也夯实了公园城市建设的生态本底,更是彰显了人与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公园城市之美。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一小精灵是如何被发现的吧~
现场拍摄的桃花水母
8日上午,成都市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联合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生物生态所罗晓波研究员工作团队在成都市东部的龙泉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展外业调查时,了解到该区域出现水母。调查队员们在保护区巡护人员指引下,在一个农用灌溉池塘边,发现了这些可爱小精灵在池塘水体中一张一合的身影。队员们采集了标本、进行拍照,通过文献检索和专家咨询,确定其为桃花水母。考虑到这个农用灌溉池塘里的水来自龙泉湖,而龙泉湖来水为东风渠来自都江堰。因此,推断本次发现的桃花水母可能是螅状体经东风渠流入到龙泉湖的。螅状体细小,常附着池壁,后变为水母体才易被观察到。
桃花水母发现地生境
桃花水母古称桃花鱼,四川乐山又称金钱鱼,重庆称降落伞鱼、马鼻子,宜宾称保险伞鱼。学术上,它属刺胞动物门、水螅纲、淡水水母目、笠水母科、桃花水母属。
桃花水母是世界珍稀动物资源,由于其数亿年的生存历史,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活化石”,以其自身独特的生命形式记录着地球生命发展历程,具有极高的生态和人文价值、重要的学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瓶中的桃花水母
与通常的“水母”不同,桃花水母不生活在海水里,而栖息于淡水湿地中,出现时间一般较短,故难于发现,因此是极其珍贵的种群。桃花水母多在早春桃花盛开时节出现,有的为粉红色,在水中游动,状若漂浮在水面的桃花花瓣,因此,我国古代称它们为“桃花鱼”,但又明确指出,桃花鱼“非鱼也,生于水,故名之曰鱼;生于桃花开时,故名之曰桃花鱼”。桃花水母生活史为水螅世代(无性世代)和水母世代(有性世代)的交替,“桃花水母”因其水母世代而得名。雌、雄桃花水母分别产出卵和精子,在水中受精。受精卵发育成一个微小的满被纤毛的浮游幼虫,然后幼虫固着于水底基质上,发育成一个极小的树枝状的螅状体即从有性世代转入无性世代”,螅状体可度过酷热的夏季和严寒的冬季,待来年春天,以出芽生殖产生水母体,随之长大为成体,转入有性世代。
桃花水母多生活在与河流隔绝的小水潭、小沟渠、人工水池中或水库里,特别容易出现在采石坑或采沙坑里,偶尔也出现在大型河流系统和天然的湖泊中。桃花水母在一个地方出现和存在的时间都很短,而且,在同一水体中很少年年出现,有的地方几十年仅出现一次。研究表明,桃花水母在对水环境的要求极高,适宜其生存的水域必须是无毒、无害且呈酸性。总体而言,浮游动物的数量、酸碱度都是影响桃花水母分布的因素。
桃花水母发现地生境
从水源以及形态上初步判断,本次发现的桃花水母为四川桃花水母的可能性较高,与1984年在都江堰市青城山上清宫麻姑池发现的同属一种。但由于形态方法容易受主观素影响出现偏差,现在一般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种类确定。因此要对其进行准确分类,需要采用基因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
这座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中,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相得益彰,公园城市的生态本底不断夯实。“桃花水母”在这里的幸福生活,生动诠释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福祉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所有生灵!
信息来源:成都市保护地和野保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