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中心/ CENTER
热门关注/ FOCUS
- 沐川发布:飞天入水 神秘鸟类首现沐川
- 科技日报:高校院所产业对接交流活动在四川成都举行
- 川观新闻:破解科技成果“养在深闺无人识” ,这场活动给了启示
- 中国日报国际版:中国—新西兰猕猴桃联合实验室揭牌十周年取得丰硕成果
- 十年来,这个实验室突破多项猕猴桃育种关键技术
- 这个实验室,十年成绩单
- 建成世界最大的红肉猕猴桃种质资源圃!这个实验室展示10年“成绩单”
- 让创新的味道在丝路愈久“猕”香 中国—新西兰猕猴桃联合实验室揭牌十周年工作座谈会召开
- 建成世界最大的红肉猕猴桃种质资源圃!这个实验室展示10年“成绩单”
- 四川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会员“新质生产力”能力提升研讨暨培训班在广安举行
- 甘孜州科技局组织召开省院省校科技创新合作座谈会
- “植物界大熊猫”峨眉槽舌兰进入盛花期
- 外国友人游苍溪 点赞苍溪红心猕猴桃
- 巴专家希望加强与中国猕猴桃合作
- 猕猴桃新质生产力发展国际交流会在广元苍溪县举行
- 李强总理访问新澳,参观的这些企业与成都科学城息息相关……
- 沐川县举办2024年“六五环境日”主题活动暨第二期法治茶馆大讲堂
-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⑥丨增强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与引领
随机推荐/ RANDOM
- 沐川发布:飞天入水 神秘鸟类首现沐川
- 科技日报:高校院所产业对接交流活动在四川成都举行
- 川观新闻:破解科技成果“养在深闺无人识” ,这场活动给了启示
- 中国日报国际版:中国—新西兰猕猴桃联合实验室揭牌十周年取得丰硕成果
- 十年来,这个实验室突破多项猕猴桃育种关键技术
- 这个实验室,十年成绩单
- 建成世界最大的红肉猕猴桃种质资源圃!这个实验室展示10年“成绩单”
- 让创新的味道在丝路愈久“猕”香 中国—新西兰猕猴桃联合实验室揭牌十周年工作座谈会召开
- 建成世界最大的红肉猕猴桃种质资源圃!这个实验室展示10年“成绩单”
- 四川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会员“新质生产力”能力提升研讨暨培训班在广安举行
- 甘孜州科技局组织召开省院省校科技创新合作座谈会
- “植物界大熊猫”峨眉槽舌兰进入盛花期
- 外国友人游苍溪 点赞苍溪红心猕猴桃
- 巴专家希望加强与中国猕猴桃合作
- 猕猴桃新质生产力发展国际交流会在广元苍溪县举行
- 李强总理访问新澳,参观的这些企业与成都科学城息息相关……
- 沐川县举办2024年“六五环境日”主题活动暨第二期法治茶馆大讲堂
-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⑥丨增强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与引领
- 省院省校创新合作四川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助力科学技术前沿讲座暨兴隆湖科学大讲第六期开讲
- 打造野生动植物的“乐活”天堂 ——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 省资源院在全省科研机构创新能力评价中喜获自然科学分学科排名第一
- 这场猕猴桃国际研讨会,吸引了许多中外专家……
人工繁殖挽救“植物界大熊猫” 峨眉槽舌兰首次实现野外回归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2-11-22 浏览: 0次
日前,记者从省科技厅获悉,1000株被称为“植物界大熊猫”的珍稀濒危物种峨眉槽舌兰已成功移栽野外。
圆柱状的叶片、白色的长圆形花瓣稍显扭曲,茎高可达30厘米,形态优雅清秀、花色洁白典雅……峨眉槽舌兰仅分布在峨眉山的中低山地段,附生于海拔700米—1000米的开阔森林树干上。1963年首次被发现,后经中科院专家确定为峨眉山特有物种。
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科研人员经过多年野外实地调查发现,峨眉槽舌兰野外种群数量不足300株,属珍稀濒危物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这一数量远低于大熊猫,“植物界大熊猫”也因此得名。
峨眉槽舌兰经过5年实验室人工繁殖后,今年首次回归野外。科学家们是如何做到的?
为典型小种群,野外结实率极低
事实上,早在2013年,就有科研人员采集峨眉槽舌兰植株开展组培试验,但产生的侧芽无生根,试验没有成功。
2017年,在四川省科技厅项目支持下,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开展了峨眉槽舌兰的相关研究工作。
一方面,加强对这个种群的研究。研究团队结合文献资料、专家咨询、社会生态学调查和实地踏查,发现目前峨眉槽舌兰种群仅分布于峨眉山的低山区。该种群不足300株,为典型小种群,且野外结实率极低,5年中仅发现2颗野生蒴果,种群中幼苗比例极低,初步确定种群呈衰退的发展趋势。
峨眉槽舌兰附生高度多在10米以上,为了方便开展其保育研究,2017年,科研人员建立了峨眉槽舌兰的近地保护种群。依托近地保护种群,经过多年持续观测,科研人员揭示了峨眉槽舌兰诸多未知的生物学特性,如其种子成熟期长达15个月。
另一方面,着手启动繁育工作。由于峨眉槽舌兰自身繁殖困难,为进一步保护、扩大种群数量,研究团队采取的策略是——在实验室进行峨眉槽舌兰人工繁育,计划扩大数量后再移植到野外,开展物种就地保护。
上千株健康植株,实现首次野外回归
“峨眉槽舌兰真是太金贵了!”实验站研究员谷海燕感叹道。实验站组培室里几千株幼苗,每一株她都亲手照料过。峨眉槽舌兰的生长周期极长,从人工授粉到种子成熟,超过15个月,从种子到幼苗需要两年半的时间。还要克服染菌、褐化等各种生长难关。
2021年5月,研究团队对4月下旬出瓶、栽培驯化的近2000棵峨眉槽舌兰植株进行了观测。结果让人眼前一亮,植株新根均已萌出,生长态势良好。
这些植株是研究团队于2017年9月底至10月初人工授粉成功,2019年3月中旬种子成熟后无菌播种,在克服萌发率低、褐化严重等各种技术难点后,历经两年多的实验室培养,共逾3年半的生长时间才获得的珍贵植物资源。
这上千株健康植株,是峨眉槽舌兰野生种群复壮的重要资源。2022年9月,研究团队对栽培的千余株健壮植株进行了野外移栽。由于峨眉槽舌兰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不易存活,这次回归野外的幼苗也经过了特意挑选。植株平均高度都在10厘米以上,回归在三个示范点,即异地回归、重建回归、加强回归。
这次尝试实现了峨眉槽舌兰的首次野外回归。据谷海燕介绍,下一步科研人员将对回归苗木进行长期的动态监测,并计划于2023年4月份再次进行野外回归工作。
峨眉槽舌兰是典型的附生植物,它附着在树干等表面生长,花期一到,形成的景观宛若空中花园。谷海燕十分期待:“如果今后峨眉槽舌兰可以大量回归自然,这种美丽的景象就会在峨眉山出现,这也是我们的一个共同目标。”
信息来源: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