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中心/ CENTER

热门关注/ FOCUS

随机推荐/ RANDOM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关注

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 薪火传承四十载 一颗“红心”向未来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2-09-23   浏览: 0

5b013ebb20da82f45e7e0d69adc90a8d.jpg

“中庭井栏上,一架猕猴桃。”9月,正是四川猕猴桃陆续成熟的季节,这段时间,也是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省资源院)猕猴桃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李明章最忙碌的时间段。今年的猕猴桃收成如何?品质怎样?好在,尽管此前连续高温,今年的猕猴桃依旧丰收。

获得丰收的不仅是果农们,还有一支伴随四川猕猴桃产业四十余年的科研团队。

筚路蓝缕让野果子走出大山

今年7月,由省资源院猕猴桃专家团队选育的“红奥”“金奥”两个猕猴桃新品种获得品种权申请受理。就在前段时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结果公示,基于近20年来培育的猕猴桃新品种,省资源院牵头申报的“优质特色猕猴桃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成果荣获二等奖提名,公示结束后,这将是省资源院猕猴桃创新团队今年获得的第2个成果奖,迄今为止获得的第10个省部级以上奖项,其中一等奖3项。

荣誉背后,是积淀四十年的科研功底。

把时间拨回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伊始,国人对于猕猴桃的认识还是生长在山林中,酸酸的、毛茸茸的野果子,市面上偶尔能见到的,是来自新西兰的猕猴桃绿肉品种,而这个起源于中国的水果品种,当时在国内几乎没有商品园。

“我国猕猴桃野生资源异常丰富,北方的陕西、甘肃和河南,南方的两广和福建,西南的贵州、云南、四川,以及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各省都有。”李明章介绍。

土生土长的优质水果品种,自己却没有把资源用好。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省资源院猕猴桃创新团队老一辈科学家们开启了中国猕猴桃科研之旅。直到现在,几乎任何新品种的研发都离不开中国的野生资源,于是,采集野生种质资源,成为了这一批科学家们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务。

野生猕猴桃多生长在密林中,采集这些资源并不简单。夜以继日、跋山涉水,用数年时间,老一辈科学家们终于摸清了四川野生猕猴桃的“家底”。利用这些野生资源,在交通不畅、水电不保、通讯不佳的广元市三溪口林场,他们用15年的坚持,自主培育出了川猕系列品种和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化的红肉猕猴桃品种“红阳”。

“让猕猴桃‘野果子’成功走出大山、走上餐桌,既改变了人们对猕猴桃的刻板认识,又重塑了世界猕猴桃产业格局,从此开启了红肉猕猴桃育种及其产业化的新时代,中国猕猴桃在世界水果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李明章说。

永葆创新让猕猴桃开出科技之花

“红阳”的选育成功是一次突破性的成果,四十年过去,团队选育出的“红阳”品种不仅让四川成为全球红心猕猴桃栽培面积最大的产区,并且,作为优质的育种材料,目前全球利用“红阳”作为育种材料培育的红肉类品种达12个,占世界红肉品种的80%,“红阳”不仅成为了世界红肉猕猴桃的主栽品种,同时也成为全球红肉猕猴桃育种的骨干亲本材料。

在国际上率先开展红肉猕猴桃育种,并取得新品种突破性成果后,省资源院一路追击,做强猕猴桃种业“芯片”。

在新品种选育方面,省资源院建立了全球最大的红肉猕猴桃种质资源库,红肉种质资源占全球红肉90%以上,依托省资源院的四川省猕猴桃种质资源圃入选四川省第一批省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名单。“同时,这些年我们克服了高度杂合、实生后代变异大、童期长、特别是在世界上没有红肉猕猴桃育种经济指标评价标准等技术难题。猕猴桃创新团队率先发明了含红色素基因的猕猴桃父本的创制方法,开展了红肉猕猴桃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机理研究,选育出红肉黄肉、早中晚熟配套系列新品种。”李明章介绍。

同时,在栽培技术方面,团队集成创新了优良新品种的科学建园、精准施肥、绿色防控、机械授粉、花果管理、适时采收、冷链物流等配套栽培技术,初步构建了支撑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体系,特别是红肉猕猴桃育种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创新了“成果独家授权+企业主体经营+技术全程服务”品种权转让转化模式。

四十年来,省资源院猕猴桃科研团队已累计培育猕猴桃新品种22个、在国内获得植物新品种权11件、在国外获得品种权27件,获得技术发明专利12件,猕猴桃资源、品种质量和数量均名列全国前茅。自主培育新品种成为国内主栽品种,在猕猴桃主产区陕西、四川、贵州等地栽培,并推广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欧盟、智利、澳大利亚授权发展700公顷,产品出口至欧美高端水果市场。实现了国产猕猴桃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的大跨越。

在团队建设上,省资源院已经形成35人稳固猕猴桃科研创新团队,建成3100平方米实验室、228亩配套科研基地,试验条件达到同行先进水平。

砥砺奋进让科技创新成果赋能乡村振兴

来自中国密林的野果子不仅走出了大山,更是走出了国门。但是,如何让猕猴桃能够造福乡村,这成为了团队当下思考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当前,全省猕猴桃种植面积近75万亩,广泛分布于成都平原周边丘陵、秦巴山区等,这些地方多是曾经脱贫攻坚第一线,如今则是乡村振兴主战场。

位于秦巴山深处的广元市旺苍县古柏村是曾经的贫困村,也是猕猴桃的高品质产区,从2016年起,帮助古柏村顺利脱贫摘帽。省资源院猕猴桃团队助力成都、德阳、广元猕猴桃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猕猴桃也成为了当地特色乡村振兴产业之一。

而在全国,团队正积极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目前已推动实验室30多项科研成果在生产一线转化应用,主推品种面积占到全国的35%、全省的70%。近3年,新品种、新技术在全国15个省市累计推广216万亩,实现总经济效益112亿元。

薪火传承四十载,当下,省资源院猕猴桃创新团队将一颗“红心”向未来,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我们将坚定科技自信,勇挑产业创新,自立自强,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推动现代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持续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对于未来,李明章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