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中心/ CENTER

热门关注/ FOCUS

随机推荐/ RANDOM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关注

青春闪耀扶贫路 | 我的扶贫故事(七十一)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 李森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0-12-30   浏览: 0

1.png

科技扶贫之花绽放悬天净土壤巴拉

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李森的扶贫故事

李森,男,汉族,中共党员,1989年8月生,四川江安人,在读博士研究生,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2018年3月,李森同志由四川省科技厅选派至平均海拔超4000米的阿坝州壤塘县中壤塘镇布康木达村担任驻村工作队员,兼任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副局长。

作为壤塘县省直定点帮扶参与部门--省科技厅选派的帮扶干部,他带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全身心投入到帮扶村的组织建设、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稳定维护、疫情防控等各项工作中。他利用熟悉科技项目管理,擅长产业扶贫组织协调工作的优势,理清思路,积极作为,帮助该村从产业空壳村发展为全县科技扶贫产业示范村,使全村贫困发生率降为零,出色地完成了“户脱贫、村退出、县摘帽”的扶贫任务,身体力行诠释“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的援藏精神。

2.png

顶风冒雪组织农牧专家赴布康木达村实地调研,精准把脉指导村级产业

聚焦精准,沉心谋划脱贫思路

   布康木达村是集“老、少、边、高、穷、病、教”为一体的深度贫困村,年均气温仅4.8℃,属产业发展空壳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1户302人,贫困群众量大面广,难脱贫且易返贫。初到布康木达村,他也被该村的贫困深度、贫困广度、恶劣的自然条件、严重的地方性疾病等现实状况所震惊,到岗后他迅速转变工作角色,用意志和毅力克服身体对高原地区的不适。他深刻把握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根本,沉心定位开展全覆盖实地走访,提出从“精准”二字上下功夫、做思考、求实效,扎实做到明村情、晓户情、清家底、知短板。牵头组织驻村工作队对每户贫困户的致贫原因、收入构成、劳动能力、发展意愿等情况进行精准分析,督促帮扶责任人与帮扶对象商量制定《布康木达村贫困户帮扶计划方案》和《布康木达村贫困户脱贫成效巩固提升方案》,真正做到因户施策、多策并举补短板的精准扶贫。同时,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开展野外踏查,精准掌握该村的光、温、土、水等自然条件,提出“以高原无公害蔬果种植业为重点,牦牛养殖、药材种植及文旅产业协同发展”的村集体产业发展思路,得到地方党委政府高度认可,获得当地干部群众一致好评。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一张蓝图绘到底要求,他积极配合第一书记统筹安排、因地制宜,为整村脱贫摘帽做好精准谋划。

3.png

科技厅帮扶前,布康木达村耕地利用程度及产出低,属产业“空壳村”

4.png

科技厅帮扶后,培育了以高原果蔬种植为代表的村集体经济产业

5.png

贫困户在蔬菜基地学技务工

6.png

蔬菜基地种植的高原无公害草莓

7.png

蔬菜基地种植的高原无公害水果番茄

勤思实干,奋力抓出扶贫实效 

针对布康木达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需求,他勤思实干,始终把打赢脱贫攻坚战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2018年初,布康木达村被定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他积极争取科技厅扶贫捐款资金6.9万余元,完善了村级活动室硬件设施建设;并带头以“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活动为抓手,从扶贫、扶志、扶智、扶德、扶勤方面“五位一体”协同推进村党支部组织制度规范化建设,提升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助力该村软弱涣散顺利“摘帽”,切实增强村支部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他依托科技厅的科技资源优势,先后在该村协调实施了蔬菜、牦牛、文旅等一批效益好、可持续的科技扶贫产业项目,建立了壤塘县第一家科技脱贫示范园。帮助该村集体经济连续两年超15万元,61户302人的贫困户通过基地务工和集体经济分红,人均增收超1300元/年,辐射带动周边乡镇或村寨的200余人人均增收超1000元/年,促进贫困户收入由政策性为主向工资、生产经营、政策性收入均衡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同时帮助该村2018年脱贫56户272人,贫困发生率从年初的34.67%下降到2.43%,实现村退出;2019年剩余4户19人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降为0,脱贫成效全面巩固提升。

8.png

2018年初次在高原尝试蔬菜育苗移栽,李森每天往基地观察发芽情况

9.png

基地作为2019年壤塘县产业发展现场会第一个考察点,受到参会的壤塘县领导及乡镇党委书记高度认可

10.png

2018年村集体经济分红大会,贫困户户均分红2300元,非贫困户户均分红350元

11.png

村委会组织发放2019年蔬菜基地务工劳务费及土地流转金

12.png

组织省农科院蔬菜种植专家到基地开展现场培训指导

科技助力,引领特色产业发展

  作为科技扶贫干部,他坚持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引种草莓、西红柿、黄瓜等经济价值更高的果蔬品种。采用“科研+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运行模式,不断尝试和运用科技手段,一次次突破高寒气候条件下果蔬生长极限,在海拔3500 m的高寒地区成功种出草莓、哈密瓜等错季果蔬,促进当地种植业从传统“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让藏区“两天庄稼”(种一天、收一天)成为历史,引导该村农业从无到有并朝着特色产业发展。帮助贫困户收入来源呈现均衡发展态势,“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得到有效解决和持续保障,脱贫之花在科技“浇灌”下绽放川西北高原。

13.png

科技厅帮扶建成的120头规模的牦牛养殖示范基地

14.png

组织省中医院科学院中药材专家到基地开展现场培训和指导

15.png

李森给贫困户介绍哈密瓜的性状、生长习性

智志双扶,持续增强内生动力

  作为科技工作者,他始终牢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从激发内生动力入手,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科技推广。驻村以来,除了他个人长期定点培训指导外,还依托科技厅多次协调组织四川省农科院、四川省草科院等科研院校专家到帮扶村开展种养殖业生产管理关键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共计发放各类培训资料600余份,服务该村178户798人,辐射全县乡镇300余户2000余人。通过培训和指导,为壤塘县培养技术骨干10余人,引进新蔬果、牦牛品种12个,推广新技术3项,建立种植示范基地4个,辐射推广蔬菜、药材种植3000余亩。不断提升壤塘产业发展科技支撑能力,持续增强贫困户内生动力,强化科技扶贫社会效益。

16.png

李森给全村党员讲主题为《牢记初心使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党课,增强村党支部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17.png

李森向村民们介绍村集体经济公示信息

18.png

语言不通,李森图文并茂向贫困户玛壤加宣讲脱贫攻坚政策

疫情拦路,难阻扶贫攻坚初心

  今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阿坝州委、州政府坚持“内防扩散、外防输入”,除医护人员外禁止其他扶贫挂职人员疫情期间返岗,阻断了李森同志返回一线与布康木达村农牧民群众共同抗疫的归程。但是他心系布康木达村的亲人们,通过微信、电话等线上形式积极向村干部和农牧民群众们宣传普及防疫知识,协助在岗值班的其他工作队员每日统计并报送全村人员动态情况,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参与到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抗疫战争中。虽然疫情阻断了李森同志奔赴一线参与疫情防控的道路,却不能阻断他“扶真贫、真扶贫”的初心。

李森同志扎根高原近三年,忠于职守、勤勉尽责,心系贫困村,情系贫困户,是扶贫干部担当作为的先锋模范。他在脱贫攻坚一线倾情投入,不仅要忍受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给身体带来的病痛,还要忍受与家人离别的痛苦,但这并未影响他对援藏扶贫工作的满腔热情,他时刻以“缺氧不缺精神”来激励自己,坚决执行精准扶贫任务,坚持不懈的完成本职工作,时刻以饱满的热情和最大的努力,为壤塘经济发展建言献策,为对口帮扶村脱贫致富作贡献,也为自己奋斗的青春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帮助一个贫困村产生如此巨大的改变,他无比高兴,他说科技正在促进壤塘特色农业的发展壮大,也不断推进当地农牧业结构调整,这三年播下的“科技之种”,已陆续收获“脱贫之果”。 

19.png

村里大小事务与村干部一同商讨解决

20.png

为深入了解村民的生活和思想动态,李森借向村民学习刻石刻经文的机会,与农牧民群众沟通交流

21.png

驻村近3年,寒来暑往、顶风冒雪翻越海拔3920米的尕卡岭上百次

 22.png

如今的布康木达村全貌


信息来源:四川省直机关共青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