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中心/ CENTER
热门关注/ FOCUS
- 沐川发布:飞天入水 神秘鸟类首现沐川
- 科技日报:高校院所产业对接交流活动在四川成都举行
- 川观新闻:破解科技成果“养在深闺无人识” ,这场活动给了启示
- 中国日报国际版:中国—新西兰猕猴桃联合实验室揭牌十周年取得丰硕成果
- 十年来,这个实验室突破多项猕猴桃育种关键技术
- 这个实验室,十年成绩单
- 建成世界最大的红肉猕猴桃种质资源圃!这个实验室展示10年“成绩单”
- 让创新的味道在丝路愈久“猕”香 中国—新西兰猕猴桃联合实验室揭牌十周年工作座谈会召开
- 建成世界最大的红肉猕猴桃种质资源圃!这个实验室展示10年“成绩单”
- 四川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会员“新质生产力”能力提升研讨暨培训班在广安举行
- 甘孜州科技局组织召开省院省校科技创新合作座谈会
- “植物界大熊猫”峨眉槽舌兰进入盛花期
- 外国友人游苍溪 点赞苍溪红心猕猴桃
- 巴专家希望加强与中国猕猴桃合作
- 猕猴桃新质生产力发展国际交流会在广元苍溪县举行
- 李强总理访问新澳,参观的这些企业与成都科学城息息相关……
- 沐川县举办2024年“六五环境日”主题活动暨第二期法治茶馆大讲堂
-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⑥丨增强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与引领
随机推荐/ RANDOM
- 沐川发布:飞天入水 神秘鸟类首现沐川
- 科技日报:高校院所产业对接交流活动在四川成都举行
- 川观新闻:破解科技成果“养在深闺无人识” ,这场活动给了启示
- 中国日报国际版:中国—新西兰猕猴桃联合实验室揭牌十周年取得丰硕成果
- 十年来,这个实验室突破多项猕猴桃育种关键技术
- 这个实验室,十年成绩单
- 建成世界最大的红肉猕猴桃种质资源圃!这个实验室展示10年“成绩单”
- 让创新的味道在丝路愈久“猕”香 中国—新西兰猕猴桃联合实验室揭牌十周年工作座谈会召开
- 建成世界最大的红肉猕猴桃种质资源圃!这个实验室展示10年“成绩单”
- 四川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会员“新质生产力”能力提升研讨暨培训班在广安举行
- 甘孜州科技局组织召开省院省校科技创新合作座谈会
- “植物界大熊猫”峨眉槽舌兰进入盛花期
- 外国友人游苍溪 点赞苍溪红心猕猴桃
- 巴专家希望加强与中国猕猴桃合作
- 猕猴桃新质生产力发展国际交流会在广元苍溪县举行
- 李强总理访问新澳,参观的这些企业与成都科学城息息相关……
- 沐川县举办2024年“六五环境日”主题活动暨第二期法治茶馆大讲堂
-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⑥丨增强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与引领
- 省院省校创新合作四川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助力科学技术前沿讲座暨兴隆湖科学大讲第六期开讲
- 打造野生动植物的“乐活”天堂 ——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 省资源院在全省科研机构创新能力评价中喜获自然科学分学科排名第一
- 这场猕猴桃国际研讨会,吸引了许多中外专家……
新华网:《川西高原野生花卉图谱》面世 带你走进川西“秘密花园”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7-03-01 浏览: 0次
“川西高原是高山野生花卉的故乡:初春时节,当大地还是冰雪纷飞,报春、木兰便顶着凛冽的寒风在雪原和山谷上开放;夏日炎炎,杜鹃、蔷薇、百合、赤芍、角蒿、鸢尾、毛茛、绿绒蒿、马先蒿把河谷原野装扮成一片花的海洋;秋高气爽,多彩的菊花迎着清风盛开,草甸上的龙胆将高原湿地变成了一片片薄雾状淡蓝色池塘;隆冬时分,艳丽的山茶又盛开在溪畔和路旁……”近日,由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川西高原野生花卉图谱》(以下简称《图谱》)面世。在代序中,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印开蒲描绘了一个如梦境般美丽的川西高原,将读者带入一个“秘密花园”。
该书由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向丽、李世丽、乔建勇主编,收集川西高原56个科、184个属的野生花卉植物398种。这是他们从2006年到2015年在川西高原开展植物资源调查的成果总结,也是收集川西高原野生花卉最全的图书。

宝兴百合

普氏马先蒿矮小亚种矮小变种
6月到高原去看花
为了保护好四川及周边地区的植物资源,2006年,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四川省植物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项目正式立项。植物资源领域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就马不停蹄地开展研究以共享数据,而以向丽为首的研究人员则奔赴甘孜、阿坝、凉山多地,进行川西高原野生花卉调查。
在调查中,研究者们发现,要捕捉川西高原上的花卉,果然不如平原那么容易。“因为冷,川西高原上的花期来得特别迟,在成都,二三月份各种花都竞相开放,但川西高原的‘春天’差不多要等到6月。”向丽说,等到各种花逐渐开放的时候上高原,会发现很多有趣的景象,“比如刚去的时候看到龙胆,以为当时就是它的花期,结果到了9月,它居然开得更繁盛,一大片一大片,才知道原来龙胆的正式花期应该是9月。”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冷,花儿开得迟,谢得也快,所以到川西高原上赏花,就要把握好季节。6月是花开得最好的时候,红花绿绒蒿、线叶龙胆、半扭卷马先蒿、舟叶橐吾等,外形好看,极为繁盛。“由于日照充足,颜色极其鲜艳!”向丽说。
在《图谱》中,研究者们特别明确标注了每种花的花期,以及在哪里能欣赏到什么花,读者完全可以按图索骥。根据《图谱》的记载,在川西高原海拔2000米-5000米的范围内,高山湿草地、草甸、河滩、山谷、林缘及林边低湿处,都可以欣赏到各种野生花卉,当然,也有一些寻常难见的,藏于悬崖峭壁,人迹罕至的地方,因为危险,并不建议前往。

杨楠和向丽
奇花异香鲜为人知
10年来,研究者们共采集了60余科600余种野生花卉植物图片,证明川西高原野生花卉的种类主要集中在玄参科、菊科、毛茛科、龙胆科、蔷薇科、唇形科、百合科、蝶形花科、杜鹃花科、报春花科等科。生长在高原上的它们,有着不同于寻常花卉的美与香。
菊科、蔷薇科、百合科、杜鹃花科、报春花科……听起来似乎很寻常,但高原上生长的它们又别有风情。就拿菊花来说,普通菊花造型就够丰富了,有的像绣球,有的像龙爪,但大都是一朵花长在一根茎上,只有花朵值得欣赏。但在川西高原,野生的菊科别具一格,茎、叶、花都是一道风景。李世丽觉得,“褐毛垂头菊”就是菊花届的“名模”,这种菊花的茎单生,直立,有1米高,而它的花更有意思,它不像普通菊花那样向上盛开,而是垂下开放,一根茎上一开就是无数朵,像挂满了铃铛。
那些平日里听都没听过的花,则更为奇特。你见过长得像拖鞋的花吗?“它就是黄花杓兰,圆圆的鞋头,搭配着绸带系成的蝴蝶结,像极了一只只精致的拖鞋。抽葶党参,除了可以煲汤,还长得很好看,长长的茎,顶着一枚花冠,像极了一把撑开的花雨伞;宽瓣豹子花的边缘呈流苏状,密布紫红色斑点,如同永不落伍的豹纹装饰!”而向丽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普氏马先蒿矮小亚种矮小变种,这种花特别像一只只嗷嗷待哺的小鸟,尖尖的小嘴,扑扇着翅膀,仿佛下一刻就要飞翔。向丽还特别推荐了鬼箭锦鸡儿,“大片大片的粉红色,太浪漫了!”鬼箭锦鸡儿生于海拔2000米-5000米的山坡灌丛中,喜欢直立或伏地,开花的面积很大,简直就是扑面而来的一片粉红色花海。
向丽说,因为生长环境、气候温度这些因素,野生花卉的美比普通花卉要更胜一筹。而且除了好看,高原上的花连香味都与普通花不同。生长在海拔2300米-3500米的宝兴百合,花香不像普通百合那样沉闷,而是沁人心脾。

狼毒
花卉界“多胞胎”扎推
为何研究者们采集了600余种野生花卉,书中却只写了398种呢?向丽说:“因为其他的花,尚未被鉴定出来,身份不确定。”原来,川西高原的野生花卉不仅长得好看,很多还长得很像。这给鉴定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在向丽的指引下,记者发现《图谱》中的野生花卉中果然藏着大量的“双胞胎”“多胞胎”。从各科来看,花的类型最多的当属玄参科,多达39个花名,叫“马先蒿”的都有32个。花卉与花卉之间的区别,微小得几乎肉眼莫辨,所以,为了让读者能分清谁是谁,《图谱》上的每一种花卉都有详细的形态特征、分布情况、拉丁学名、中文名甚至别名。那这些“多胞胎”到底有什么区别呢?研究者们在区分它们的过程中查阅了大量资料,他们根据制作的标本,按照资料的描述来一一比对。就以马先蒿为例,它们的叶,乍一看都是绿色的,但仔细辨认,生长得却都不同,比如互生、对生、轮生等;从花的外形来看,虽然有的很像,比如狭管马先蒿和长花马先蒿的花就很相似,这时,就只有通过它们花冠管的粗细长短才能分得清。
通过花、叶区分,算是最容易的办法,但是如果遇到花、叶都长得很像,那才是高难度。向丽说:“曾经有研究者为了分辨杜鹃花科的花朵,只能去数叶子背后的鳞毛。”李世丽也证实,会在鉴定的过程中,观察花瓣、叶脉、茎的每一个纹路,然后比对《中国植物志》,如果这样都还鉴定不出来,就需要用解剖、化验等手段来获得最终结果。目前,从川西高原收集回来的花,已经鉴定出400种,还有大部分花卉仍需解密。

鬼箭锦鸡儿
风餐露宿寻花影
对川西高原野花的研究,极大地完善了“四川省植物资源共享平台”的科学数据,其生态效应、旅游价值对长江黄河发源地保护和藏区畜牧业发展及牧民增收都有意义。而10年来,研究者们风餐露宿,抛开生死追寻花影成了常事。
向丽说,这10年来,越到后面,发现新种类就越困难,“我们几乎是不停地进行地毯式的搜索,甚至去到无人抵达的地方,才可能更新一次。”比如岷江百合,《图谱》上呈现的是一朵很大很近距离的花朵,实际上,找到它,费了很大的劲。“岷江百合生长于海拔800米-2700米的山坡草丛、灌丛间,悬崖的岩缝中或急流边的乱石间。我们发现的这一朵,就是在悬崖峭壁间。”为了摘下来,研究者们手拉手,一人拉一人,探向悬崖,最终向丽摘下它的一瞬间,山石飞溅,差点就被击中了头部。
每一天,项目组天未亮就起床,“工作量大,得赶路。”向丽说,坐在车上,他们的眼睛一直是注视着窗外的,看到有花,马上喊停,有时候刹不住车,还得倒回来。有一次,为了拍马先蒿,他们去往垭口,垭口外很热,里面却很冷,向丽没有换上厚裤子,结果很快就感冒,加上高原反应的折磨,她走一路吐一路;而司机梁生,曾经胃出血徘徊在生死边缘;李世丽高原反应无力起身,却因为一株从未拍到过的苦苣苔科花卉,挣扎着踉跄前行……午饭经常只有饼干、黄瓜、盐蛋和矿泉水。
研究人员舍生忘死地去记录每一种珍贵的野生花卉,原因只有一个,“如何有效地保护川西高原的野生花卉,已是现在十分紧迫的工作。”向丽说。据资料显示,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导致野生植物资源的种群数量不断减少,有15%-20%的植物种类面临不同程度的威胁,有的已濒临灭绝甚至已经灭绝,形势严峻。所以,耗时十年,研究人员们拍下川西高原野生花卉的照片,制作了标本,上传了资料,因为不知道哪一天,这些美丽的花卉就再也看不到了。
(记者 肖姗姗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http://www.sc.xinhuanet.com/content/2017-02/24/c_11205222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