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中心/ CENTER
热门关注/ FOCUS
-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水果创新团队在我院召开“四川猕猴桃产业创新升级研讨会”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重点专项项目 “中国—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与联合研究”通过综合绩效评价
- “主要经济作物分子育种平台”2024年度工作总结会召开
- 我院猕猴桃科技成果荣膺第十二届 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二等奖
- 《资源开发与市场》被美国EBSCO数据库正式收录
- 探索社区“后花园”的生物多样性
- ‘红阳’猕猴桃溃疡病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创新取得重大进展
- 省资源院赴石渠县推进黄河上游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研究工作
- 我院科研人员应邀为四川省资源环境审计培训班作专题讲座
- 我院开展“稻+蟹+菌”水旱轮作综合种养示范基地现场交流会
- 猕猴桃创新团队参加猕猴桃专用基质座谈会
- 生物生态所赴邛崃参加“邛崃龙门山区生物多样性的探索”“金沙微讲坛”
- 我院野生动物监测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 生物多样性创新团队赴沐川开展春调工作
- 2024年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培育培训会议分别在邛崃市、武侯区陆续召开
- 资源院与甘孜州草原站、林业科学研究所召开项目推进会
- 我院生物多样性创新团队助力地方生物多样性保护
- 我院承担的“生态环境部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项目通过验收
随机推荐/ RANDOM
-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水果创新团队在我院召开“四川猕猴桃产业创新升级研讨会”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重点专项项目 “中国—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与联合研究”通过综合绩效评价
- “主要经济作物分子育种平台”2024年度工作总结会召开
- 我院猕猴桃科技成果荣膺第十二届 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二等奖
- 《资源开发与市场》被美国EBSCO数据库正式收录
- 探索社区“后花园”的生物多样性
- ‘红阳’猕猴桃溃疡病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创新取得重大进展
- 省资源院赴石渠县推进黄河上游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研究工作
- 我院科研人员应邀为四川省资源环境审计培训班作专题讲座
- 我院开展“稻+蟹+菌”水旱轮作综合种养示范基地现场交流会
- 猕猴桃创新团队参加猕猴桃专用基质座谈会
- 生物生态所赴邛崃参加“邛崃龙门山区生物多样性的探索”“金沙微讲坛”
- 我院野生动物监测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 生物多样性创新团队赴沐川开展春调工作
- 2024年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培育培训会议分别在邛崃市、武侯区陆续召开
- 资源院与甘孜州草原站、林业科学研究所召开项目推进会
- 我院生物多样性创新团队助力地方生物多样性保护
- 我院承担的“生态环境部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项目通过验收
- 我院生物多样性创新团队组织召开“沐川县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项目推进会
- 我院生物多样性团队开展川西植物园建设专题调研
- 我院生物多样性保护创新团队赴沐川县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 《资源开发与市场》连续入选“2023 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资源院牵头的植物资源平台项目社会服务成效显著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7-02-16 浏览: 0次
近年来,我院牵头的四川省植物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单位在加强植物资源储备的同时,不断转变服务理念,主动拓宽服务渠道,使植物平台的社会服务功能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一是跨地区、跨部门融合、联动,融入国家一流院校的基础条件平台,推动平台社会共享服务上新台阶。与浙江大学合作共建国家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质基因保护中心峨眉山种质基因库,为植物资源开发和现代分子育种等科研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共建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峨眉山种质资源圃,为四川省植物资源共享平台融入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在全国层面进行共享提供了契机。参加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主持的国家重点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的《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志》编研工作,截止目前,峨眉山生物资源实验站参编已达13卷(册),是编写卷册较多的科研单位;同时还参加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等知名院所主持编研的图书多部,使植物平台收集的植物资源、积累的科学数据及其珍贵图片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更大程度的共享。此外,平台的官方官网——四川植物资源信息网还与中国科学院下属植物园牵头的中国植物园联盟官方网站建立了相互链接,成为该联盟官网链接的第一个省级植物资源信息网,使四川省植物资源共享平台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数据共享服务(网络访问量)得到快速提高。
二是提升资源收集的质量,以特色资源求发展,成为许多原创性科研的重要支撑平台。目前,四川植物平台收集国家重点保护植物78种,CITES附录二中濒危种 147种,中国特有植物123种,模式标本采自峨眉山的特色植物95种,旌节花科、八角莲属等部分科属资源植物收集的种类居国内领先水平,在全国极小种群拯救方面居全国前列。这些丰富、珍贵而又独具特色的植物资源,对平台建设单位的科研工作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项目、中央补助地方科技基础条件专项资金项目等许多重大项目的成功申报和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支撑。据不完全统计,平台建设单位依托平台收集的丰富植物资源每年争取的科研项目约10余项,此外,平台科研基地还成为其它院所一些重大科研专项的项目实施场所。
三是积极为企业开展主动、定向服务,逐步实现植物平台可持续发展。植物平台依托优质植物资源全面促进植物资源保育与生态产业的有机对接,与国内知名企业四川德胜集团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四川华瑞实业有限公司结成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给这些企业的转型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服务。通过与知名企业在四川植物园、花海等项目开展产学研合作,使植物平台拥有了最佳的展示载体和获得了持续资金支持,从而给植物平台科研团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逐渐探索出了植物资源共享平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是提升科研基地的共享能力建设,构建对外交流合作与公众教育的窗口。植物平台峨眉山核心库成为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中的成员单位,借助BGCI这一国际平台资源,扩展了与国外植物园的交流与合作,使植物平台峨眉山核心库已成为四川省植物资源研究领域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的重要窗口。截止目前,植物平台已与美国密苏里植物园、美国纽约植物园、英国皇家植物园、英国爱丁堡植物园和英国伊甸园等10家世界著名植物园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合作,年接待海外专家学者10余批次。此外,植物平台峨眉山核心库作为四川省科普教育基地、国家大学生环境科学·生物多样性校外实践基地、四川省7所大专院校和北京101中学等6所中小学校的校外实践基地,年平均接待大中小学生2000余人次,接待科普游客在5万余人次左右;而且还成为部分知名民间环保组织的自然保护和环境教育培训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
五是平台工作受到央视等各方密切关注,平台社会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植物平台的有关项目和工作业绩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近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金牌栏目《地理中国》栏目就将镜头专题聚焦于植物平台对于濒危植物峨眉拟单性木兰的探究与拯救工作。此外,据不完全统计,国家科技部网、国家林业局网、四川省人民政府网、四川科技厅网、四川林业厅网等官方网站以及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网、中国植物园联盟网等行业网站,四川日报、四川科技报、成都商报数十家主流媒体和网络媒体也纷纷关注报道植物平台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近年,平台相关报道在各类主流媒体和官方网站传播频次就超过100次以上。
(种质资源所 供稿)